12月2日19时西安南门城墙景区一景。 记者 杜玮摄
西安鼓楼,12月1日22时45分摄。记者 戴吉坤摄
12月1日19时,西安钟楼熄灭景观灯,只保留了底座的射灯。记者 杜玮摄
记者 杨静
国家文物局、应急管理部近日联合出台《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消防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》,其中明确规定:文物建筑上不得直接安装灯具搞“亮化工程”,在文物建筑外安装灯具的要保持安全距离。这是我国首次从文物安全角度出发,对文物建筑夜景照明灯光提出的指导意见。这一政策性文件的出台,引起西安市民的热议 。作为文物大市、热门旅游城市,如何贯彻落实好这个文件?西安“亮起来”的文物建筑是否存在安全隐患?已经安装了灯具、做了“亮化工程”的文物建筑未来应该怎么办?如何才能做到既确保文物古建的安全,又能让它们在城市“夜经济”中继续耀眼夺目?
五光十色的霓虹灯,辉煌夺目的镭射灯,星星点点的轮廓灯,仿佛让文物古建穿越漆黑的夜幕,从遥远的古代款款走来,美不胜收的夜景让人陶醉其中——这便是多年来古都西安华丽的 “夜”。
2019年春节,从钟楼、鼓楼到大雁塔,从西安城墙到大唐芙蓉园,“亮起来”的西安以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,惊艳了全世界,成为春节小长假的“网红打卡地”。
《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消防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指导意见》)一出炉,打造了“西安年·最中国”城市夜景亮化体系的西安高度重视,相关部门也召开专题会。人们在观望,文物保护单位众多、亮化“充分”的古都西安该如何华丽转身?
新规出台,一石激起千层浪
近年来,俄罗斯新圣女修道院、巴西国家博物馆、法国巴黎圣母院、意大利皇家马厩与马术学院、日本首里城等相继发生火灾事故,一大批文化遗产遭受严重损害,为我国文物、博物馆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敲响警钟。为此,国家文物局、应急管理部联合出台《指导意见》。根据《指导意见》,文物建筑上不得直接安装灯具搞“亮化工程”,在文物建筑外安装灯具的要保持安全距离;文博单位对社会开放期间,须每2小时开展一次防火巡查,并强化夜间巡查。这是我国首次从文物安全角度出发,对文物建筑夜景照明灯光提出的指导意见。
在国内,近10年来,国家文物局接到文物火灾事故报警150余起。仅去年1年,全国范围内的文物建筑单位发生火灾事故12起,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起。今年以来,四川云岩寺、贵州东山古建筑群、安徽黄田村古建筑群、青海隆务寺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发生火灾事故,教训极为深刻。因此,必须防患于未然,对文物建筑夜景照明灯光提出相关的指导意见。
《指导意见》出台,西安面临考验。对于因古建夜景成为“网红”城市的西安来说,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424处,其中国家级保护单位52处,并且不同程度地进行了“亮化工程”。那么,《指导意见》的出台对西安意味着什么?
网友“顺风车”称,这是好事,该亮的亮,该灭的就灭,不能为了一时的经济效益而增加风险。
市民李一认为,夜晚一片漆黑的钟楼、鼓楼,怎么能吸引游客?
网友“星空下的萤火虫”提出,应当找到灯光与文物保护的平衡。毕竟文物除了研究价值外也有欣赏价值,灯光的确能为文物增色不少。
事实上,文物建筑的“亮化工程”既能做好文物建筑的照明,又能充分展现文物建筑独特的夜间风采。关键是“亮起来”的文物建筑是否存在安全隐患?
据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西安的钟楼、鼓楼是木质结构,但是钟楼、鼓楼使用的亮化灯具,并不是直接安装在文物上面的,与文物本身还有一定的安全距离,而且用的是冷光,包括亮化的材料属于耐火最高等级;钟楼、鼓楼全年365天、每天24小时都有专人进行巡视,每个月都会进行维修保养。
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安全保卫部部长李彬表示,钟鼓楼点亮工程主要采用的是投光、上面俯射光源等形式,轮廓光源和投光相结合,屋檐上主要采用了灯杯来进行轮廓勾勒。消防方面目前是从人防、物防、技防三方面来进行立体防御,平时每天都有日常检查。此外,钟鼓楼装有烟感、光界面探测器、感温电缆等高科技设施,还有微型消防站,配备有器材、服装、设备、人员等。
但是,西安的钟楼、鼓楼,包括西安明城墙上的角楼、大雁塔内盘旋而上的楼梯等都属于木质结构的文物建筑。这些防火安保措施真的能保护好文物吗?
及时“灭灯”,确保文物安全
木料是文物建筑的核心构件。在文物建筑上安装灯具搞亮化,如果只注重照明灯光与文物建筑的色彩搭配、远近距离的投光设计、文物建筑的亮化与现代建筑的亮化协调等观赏性问题,将给文物建筑的安全留下很大隐患。
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,亮化之后对有些文物建筑的确有影响。一方面目前的冷光源技术并没有达到完全冷光的效果,并且有些冷光源是多年前安装上去的;另一方面,电线搭在文物建筑上都是用钉子或卡子固定的,并且直接绕在建筑上。因此,应该借这次落实《指导意见》的机会进行及时评估,根据客观事实,该亮的亮,该灭的灭,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提升城市形象。
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原总工程师李卫认为,古建筑上安装的灯具都挺大,这不仅仅有火灾隐患,还增加了文物建筑的承载;灯具很多都附加在文物建筑的檐口等位置,会引起瓦屋面的漏水;灯光对文物建筑上的彩绘也有影响,这都是对文物建筑相当严重的损害,希望能借落实《指导意见》的机会进行改善。
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一位专家表示:首先,对直接在文物建筑上安装用来勾勒建筑轮廓的灯具、存在安全隐患的光源都应当及时拆除;其次,细化文物建筑亮化的标准,在受保护范围内的所有施工都必须按规定进行审批。
如今,《指导意见》从健全责任体系、强化安全管理、整治火灾隐患、加强基础建设、增强应急能力、开展宣传教育、严格督察问责等7方面,提出了22项具体意见和要求,这应成为相关单位贯彻“保护为主,抢救第一,合理利用,加强管理”的文物工作方针的重要遵循。
当然,文物建筑亮化具体操作需要有更细致的亮化标准和规范,这样才能给文物建筑亮化系上“安全带”。
技术创新,实现保护利用双赢
华灯初上的西安,无论是金碧辉煌的钟楼、鼓楼,还是巍峨壮观的大雁塔,都给这座古城带来无限活力。对文物建筑实施“亮化工程”,既是发展旅游的需要,也是美化城市夜景的需求。《指导意见》的出台,是否意味着有些具有地标性建筑的古建将在夜色中“黯然失色”?
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宝通认为,可以改善照明的手段,让文物发挥作用,带动旅游业的发展。要发挥科教大省的创新能力,从技术手段入手,确保文物建筑安全,让文物建筑继续“亮起来”,与“夜经济”实现双赢。
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成荣表示,西安是一个旅游城市,并且古建较多,如果“一刀切”,对旅游经济、“夜经济”发展影响很大。要正确地理解文件,根据文物的特点,在保持文物建筑安全的情况下,规范地亮化还是有必要的。核心还是要加强安全管理与亮化技术创新,适时评估古建的安全隐患,实现保护利用双赢。
事实上,在人们的惊叹与争论声中,近日,钟楼、鼓楼等文物建筑已经悄然“熄灯”。据观察,曾经金碧辉煌的钟楼、鼓楼调整为夜间泛光照明模式,关闭木建筑本体照明设施;大雁塔的“亮化”也不如以往耀眼……关于文物建筑“灭灯”,本报将持续关注。